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张俊教授报道二氧化碳调控多孔磁体自旋研究成果

[复制链接]

169

主题

186

帖子

2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5 08:53:0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张俊教授联合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的Hitoshi Miyasaka教授以及大阪大学化学科学与工程系的Yasutaka Kitagawa教授团队,提出一种“富电子设计策略”,通过构筑多电子转移型多孔分子磁体,成功利用二氧化碳(CO2)调控磁体的电子/自旋态。实验上观测到了创磁现象¾顺磁体向反铁磁或亚铁磁体的可逆转换。该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该研究的前期工作由张俊教授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完成,后期工作由张俊教授在武汉大学完成。张俊教授是第一作者,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日本东北大学Hitoshi Miyasaka 教授为通讯作者。
       多孔磁体是一类兼具化学多孔性和物理磁性的分子基磁性材料,能够通过吸附客体分子(溶剂或气体等)调控其电子结构,从而实现对磁性的精确调控。气体分子因其快速吸脱附和低结构损伤等特性,成为调控其磁学性能的有力手段。然而,气体与多孔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较弱,产生的磁性变化并不显著。因此,如何自下而上设计和精确控制多孔分子磁体的结构,以实现电子/自旋态的精准调控和多样化的磁相转换,是一项重要的科学挑战。
       张俊教授长期从事氧化还原型多孔磁体的构筑及其物理性能调控,专注于客体分子实现配合物磁学、电学、光学性能的功能转换。前期工作中,该团队首次报道了利用CO2改变多孔磁体的长程磁有序现象,实现单电子转移型多孔磁体的消磁切换¾亚铁磁体转换为顺磁体(Nat. Chem., 2021, 13, 191)。然而,迄今为止关于如何进行多孔磁有序的定向设计并实现气体精准调控多样化磁相转换,仍然缺乏指导原则和理论支撑。
        针对上述挑战,张俊教授联合日本研究小组提出一种 “富电子设计策略”,用于指导设计合成多电子转移型多孔磁体。该团队设计并成功合成了具有顺磁行为的2 e−转移型多孔磁体,吸附CO2后,Ru(II)二聚体电子态也由Ru2II,III转变为Ru2II,II,电子转移数由2 e−变为1 e−,实验上成功观测到了顺磁体和反铁磁体之间的转换,首次展示了气体诱导创磁的研究范例。该研究助力刺激响应型分子磁体的发展,为开发新型气体传感和存储功能分子器件提供了前沿探索。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基金、日本东北大学E-IMR项目等基金的支持。
       成果信息:
       Jun Zhang, Wataru Kosaka, Qingxin Liu, Naoka Amamizu, Yasutaka Kitagawa, and Hitoshi Miyasaka*, CO2-Sensitive Porous Magnet: Antiferromagnet Creation from a Paramagnetic Charge-Transfer Layer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 J. Am. Chem. Soc. 2023, doi.org/10.1021/jacs.3c08583
       DOI: 10.1021/jacs.3c08583
       URL: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3c08583
       External Press Release:https://www.tohoku.ac.jp/japanes ... 0231205-02-co2.html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
       张俊,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年和2019年在日本东北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19年至2020在该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21年以PI身份任助理教授。2023年加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组建实验团队。主要从事磁性配合物的构筑及其物理性能调控,专注于通过溶剂、气体等客体小分子实现配合物磁学、电学的功能转换。从电子结构的角度出发,构筑了一系列电荷转移型金属有机框架,提出了主体上电子转移、主-客体电子转移以及主-客体自旋耦合等调控策略。迄今已在Nature Chem., J. Am. Chem. Soc., Agnew. Chem. Int. Ed., Nature Commun.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并有相关工作被选为封面文章和VIP论文等。主持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基金等5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4-28 14:19 , Processed in 0.085548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