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李昊、黄飞鹤、王林军:反应物中取代基的微小扰动将引发产物的巨大变化

[复制链接]

166

主题

199

帖子

34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16:00:0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较高的原子的经济性是有机化学合成的终极目标之一。对于合成过程中需引发多根共价键(如N>10)的分子来说,采用分步合成法,步骤繁琐,效率低下。而在可逆合成反应中,体系能够发生“自纠错”,一旦目标产物代表体系的热力学最稳态,就可以通过多组分“一锅法”合成。倘若目标产物的吉布斯自由能足够低,甚至可以极高甚至定量的产率得到,从而避免繁琐的多步合成以及副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最终实现化学反应的原子经济性。
        基于上述原理,浙江大学李昊、黄飞鹤和王林军课题组展开合作,完成了一系列三维笼状分子的设计和一锅法高效合成。通过在分子内引入氢键对自组装原料的构象进行预组织,使得原料的构象接近产物构象以降低自组装熵的损失,从而提高产物的热力学稳定性,使之成为唯一产物。同时通过取代基产生的氢键模式不同,进而精准调控产物结构。
        首先,作者将前体1与(S,S)-CHDA(环己烷二胺)在CDCl3中以1:2的比例缩合,体系选择性地获得了[3+6]共价笼,即由3个当量的1和6个当量的(S,S)-CHDA组成。产物的选择性来源于分子内氢键的驱动力:空间位阻的存在使得亚胺质子尽可能的与环己烷桥头的质子成顺式构象,而(S,S)-CHDA的两个桥头质子为反式构象,这就要求同一个环己烷二胺连接的两个亚胺质子为反式构象。而前体1中含有一个羟基,后者的氧原子和质子分别与两边的亚胺质子和亚胺氮原子形成氢键,使得同一个苯环上的两个亚胺键成endo-exo(内-外)构象,这一构象刚好可以使同一环己烷相连的亚胺质子处于反式,这种情况下的[3+6]共价笼是最稳定的。
         对于前体2而言,情况则完全不同。前体2含有丁氧基侧链—后者不具有酸性质子。因此在2的残基苯环上,两个亚胺分别和丁氧基氧原子形成氢键,构象只能是exo-exo,这种更加对称的构象使得前体2只能与外消旋的反式环己烷二胺形成内消旋的[2+4]共价笼。
         而如果将上述丁氧基换成酯基,自组装结果又将发生变化。酯基看似和丁氧基一样,不具有类似羟基中的酸性质子,那么在其与外消旋的反式环己烷二胺组装时,产物应当和丁氧基的构筑基元类似。但值得注意的是,酯基具有较强的拉电子诱导效应,与其相连的亚甲基具有中等酸性,因此,当含有酯基的前体与纯手性的环己烷二胺组装时,得到的产物和含有羟基的类似。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22273082 )、浙江省科技厅创新领军团队 ( 2022R01005 )、浙江大学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学基金(SN-ZJU-SIAS-006)和浙江大学化学系高性能计算中心的资助和支持。
        论文信息:
        Title: The sharp structural switch of covalent cages mediated by subtle variation of directing groups
        Authors: Qiong Chen, Zhaoyong Li, Ye Lei, Yixin Chen, Hua Tang, Guangcheng Wu, Bin Sun, Yuxi Wei, Tianyu Jiao, Songna Zhang, Feihe Huang, Linjun Wang and Hao Li
        To be cite as:  Nat. Commun., 2023, 14, 4627
        DOI: 10.1038/s41467-023-40255-4
        文章来源:浙江大学
        李昊,浙江大学教授。2005年和200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1月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3年-2015年6月在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的Sessler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6月至今在浙江大学化学系担任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黄飞鹤,浙江大学教授。1973年出生。1996年7月本科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99年7月获得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硕士学位,导师为何平笙教授和阮德礼教授。2005年3月获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 State University有机与高分子化学博士学位,导师为Harry W. Gibson教授。后在University of Utah化学系从事博士后工作,导师为Peter J. Stang教授。2005年12月起任浙江大学化学系教授,筹建超分子化学研究小组。2008年3月起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超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2003年至今已在国际核心化学期刊上发表超分子化学相关SCI论文50篇及英文专著一章,包括7篇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4篇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1篇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11篇Chemical Communications, 10篇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2篇Macromolecules,6篇Organic Letters,和1篇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综述。发表的论文已被引用超过1127次,h-index为19。到目前为止获得的主要奖励有2004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 State University 优秀硕士论文William Preston 奖(William Preston Award for MS thesis,一年两人),The Sigma Xi Society Research Award(一年四人),和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 State University优秀博士论文奖(Outstanding Dissertation Award,每年此学校大概有一##获得博士学位,但只有两人可以获得此荣誉,one in sciences & engineering and one in humanities or social studies)。2007年获美国李氏基金会杰出成就奖(一年两人)。2006年入选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2007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 2008年被评选为浙江大学“十佳青年岗位能手”。2009年获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2009年入选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得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2010年获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 State University的the Outstanding Recent Graduate Alumnus Award。
        王林军,浙江大学教授。2004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零零班,2009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导师帅志刚教授),随后分别在比利时蒙斯大学、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和南加州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16年入选中组部人才计划,同年3月回国入职浙江大学化学系,2019年获得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资助。主要研究领域为混合量子-经典动力学、半经典动力学、透热化、全局优化等理论方法和软件开发,以及各种功能材料中复杂电子激子动力学的机制研究。至今发表论文70篇,总被引次数3600余次,H因子为31。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6 19:50 , Processed in 0.087506 second(s), 3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