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邵欣欣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 烷基碘化物的胺化反应新成果

[复制链接]

184

主题

215

帖子

38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4-17 18:13: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校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特聘研究员邵欣欣、卢华教授在烷基碘化物的自由基胺化研究上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以题为“Transition-metal free C–N bond formation from alkyl iodides and diazonium salts via halogen-atom transfer”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精准而有效地构筑碳-氮键是制备胺及其衍生物的主要策略,是合成化学领域的热点与难点。烷基卤化物的氨解反应是较为经典且使用比较广泛的方法,在反应机理上其主要经过SN2(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历程,比较适用于位阻较小的一级烷基卤化物;随着碳原子上的取代基增多,位阻效应开始突显,对于二级或者三级烷基卤化物来说上述氨解反应中往往并不适用,在这些体系中底物更容易发生消除反应从而转化成副产物烯烃。
        很多研究表明,通过卤原子转移(Halogen Atom Transfer, XAT)是形成烷基碳自由基一种重要的方法,其产生自由基的方式与氧化还原电势的匹配程度无较大关联,只与与碳卤键的电解离能(BDE)和极化率相关。基于此概念,也针对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的局限,研究者提出了利用碳自由基特别是三级碳自由基高反应活性这一特点,以常见的卤代烷烃为起始反应物,在碱和芳基重氮盐的存在下通过卤素原子转移(Halogen Atom Transfer, XAT)过程实现了胺化反应(图1)。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利用亲核性的芳基自由基攫取卤代烷烃中的卤素原子现场生成高活性的烷基碳自由基,同时得到热力学更为稳定的芳基碘化物,该过程是热力学有利的;密度泛函数计算表明也在反应中过渡态极性效应的相互作用促进了电荷转移降低反应能垒,此过程在动力学上也较为有利。值得指出的是,在该转化过程中,芳基重氮盐表现出两个重要作用:芳基自由基前体(烷基自由基引发剂)与胺化试剂。
图1. 碳氮键构筑方法比较和该课题设想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研究者系统地开展反应条件筛选、底物普适性考察、方法多样性转化和机理实验探究等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系列烷基-芳基取代的偶氮类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简单易得的无机碱碳酸铯即可促进整个反应的进行,无论一级烷基碘化物、二级烷基卤化物甚至是三级烷基碘化物都适用于该体系,产率为中等到优秀;该无过渡金属参与的胺化反应具有优秀的官能团兼容性,不仅适用于安装有硝基、醛基、酮羰基、酯基、胺等吸电子性取代基的反应底物;也适用于安装有甲氧基等给电子性取代基的反应底物。研究者通过与南京工业大学郭凯团队合作,利用流体化学(flow chemistry)技术实现了克级规模反应,有效地避免了芳基重氮盐参与反应中产生的热效应,也实现了褪黑素的高效合成,体现了该方法的合成应用潜力;最后,利用自由基钟摆、紫外光谱、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杭州师范大学蒋敏讲师完成)、密度泛函数计算(汕头大学倪绍飞博士完成)等手段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提出可能的反应机制。
       文章来源:杭州师范大学
       邵欣欣,主要从事新颖氟硅化合物的合成、新型含氟试剂的创制以及微通道合成工艺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以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在在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知名期刊已发表SCI研究论文9余篇。先后入选浙江省高校“5246工程”(2020年)、杭州市西湖学者(2020年)。
        卢华,杭州师范大学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2005年本科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0年6月加入杭州师范大学有机硅化学及材料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17.12-至今),其中2009.07-2010.04,2014.03-2015.04分别在日本东北大学联合培养和任职助理教授。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杭州市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团队)在杭创业创新项目。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Chem. Rev., Chem. Soc. Rev., Chem. Commun., Chem. Eur. J.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被正面引用1500余次,H-指数22,单篇最高引用355次。研究方向为:1) BODIPY分子设计及光谱调控;2) 有机硅发光材料,特别是硅硅键桥连的分子体系;3) 光学活性的有机功能分子。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催化|主题: 1066, 订阅: 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10 04:16 , Processed in 0.087159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