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陈萍等发展亚氨基锂介导的电驱动化学链合成氨新技术

[复制链接]

153

主题

172

帖子

23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2 17:10: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我所氢能与先进材料研究部复合氢化物材料化学研究组(DNL1901组)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高文波副研究员团队在化学链合成氨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设计了一种亚氨基锂(Li2NH)介导的电驱动化学链合成氨(ECLAS)新过程,为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绿色合成氨”过程提供了研究思路。
  氢能产业的发展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氢气的储运难题是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氨具有储氢量高、易液化、便于储运等优势,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氢能载体之一,近期备受业界青睐。目前,工业合成氨主要采用化石能源驱动的Haber-Bosch工艺,这是一种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过程。因此,开发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绿色合成氨”过程,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同时也面临挑战。
  团队在前期开发氢化物介导低温催化合成氨(Nat. Chem.,2017;Nat. Catal.,2021)及亚氨基化物介导热化学链(CLAS)合成氨(Nat. Energy,2018;J. Mater. Chem. A,2021)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电驱动的化学链合成氨新过程,提高了该热化学链合成氨过程的产氨速率和加氢产氨反应的氨平衡浓度。研究结果证实,以Li2NH为载氮体,在LiCl-NaCl-KCl熔融盐电解槽中构筑电驱动的化学链合成氨过程,其电能的输入不仅提高了Li2NH的加氢反应速率,而且显著促进了LiH的固氮反应,该ECLAS过程的平均产氨速率比CLAS过程提高了近8倍。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文献报道的Li3N介导的电化学合成氨过程(三步反应:Li+还原为Li;Li固氮生成Li3N;Li3N再质子化生成氨和Li+),本工作中利用的是LiH和Li2NH之间的转化生成氨过程(两步反应:LiH固氮生成Li2NH;Li2NH加氢生成氨并再生LiH),理论上具有更优的反应热力学,因此可在更低的电压(<2.0 V)下实施高效产氨。本研究展示了亚氨基化物作为载氮体在电驱动化学链合成氨中的潜力,并为开发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绿色合成氨”过程提供了设计思路。
  相关工作以“Electrodriven Chemical Looping Ammonia Synthesis Mediated by Lithium Imide”为题,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能源快报》(ACS Energy Letters)上,并被评选为内封面文章。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我所DNL1901组与大连理工大学张大煜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冯圣。上述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促会等项目的支持。(文/图 冯圣、高文波)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2c02730
         文章来源:大连化物所
      陈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受聘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历任Research Fellow, senior Research Fellow, Assistant Professor和Associate Professor。2008年作为特聘研究员加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从事储氢材料及多相催化研究10余年,开创了金属氮基化合物和金属氨基硼烷两类储氢材料体系;首次提出了正氢与负氢的作用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储氢材料的设计开发;在固相催化、加氢、脱氢反应等方面均有研究。先后在Nature, Sciences,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Reviews Materials及Angewandte Chemi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文章引用7400余次。承担了新加坡、美国、日本及国内的科研项目计10余项;申请国家、国际专利19项;主持国际会议10余次,任2011年美国材料学会春季年会主席。在国际学术会议做特邀、邀请报告60余次。担任国际氢能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ydrogen Energy (IAHE))国际顾问,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副编辑,ChemSusChem顾问和Scientific Reports编委等。荣获“辽宁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2015),荣获政府特殊津贴(2013),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1),“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1),中国侨联贡献奖(2010),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2009),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青年科学家奖(2007),新加坡淡马锡青年科学家奖(2006)等。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氢能|主题: 22, 订阅: 0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6 19:11 , Processed in 0.092935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