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者专家] 四川大学化学学院陈华

[复制链接]

173

主题

197

帖子

2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9 15:0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华,男,1963年7月出生,理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研究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从事水溶性过渡金属有机膦络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水-有机两相体系中催化性能和不对称催化合成的研究,以及以水和离子液体为介质的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负载手性催化剂的制备及不对称催化性能研究。



陈华
职称与职务  教 授
专      业  有机化学
电      话  85412904
E-Mail  scuhchen@scu.edu.cn
简  历
教育经历:
1979/9–1983/7,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学士
1991/9–1994/7,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硕士,导师:李贤均
1996/9–1999/7,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导师:李贤均
科研与学术工作经历:
1999/12-2000/12,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博士后,师从陈新滋院士。
2005-2010,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有机教研室主任、化学学院副院长、四川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教育部科技奖励评审专家(2008-200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专家(2007-2008)。
2011至今,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
2016至今,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过渡金属有机膦络合物的研究与应用
水-有机两相催化反应的研究
均相、多相、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研究
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学品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
主要工作业绩
   在Angw. Chem. Int. Ed.,J.Org. Chem.,J. Mol. Catal. A: Chem.,Appl. Catal. A: General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负责和参加省部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
在国内率先开展水溶性膦-过渡金属配合物合成和催化性能研究。两相催化体系中铑-膦配合物的合成和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研究,经中国石化总公司组织的专家组评审鉴定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由关于水溶性新催化材料合成和使用技术的发明专利6项和3项鉴定技术构成)。
    在两相催化反应体系研究中提出了介稳态胶束-离子对作用机理和两相界面分子组装理论,以此理论认识为指导所设计研制的新型复合催化剂体系,在催化活性和生成正构醛的高区域选择性方面,远高于国外报道的采用复杂结构的双膦配体的结果。这对21世纪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开拓具有重要价值,得到国家科技部“973”绿色化学项目的支持。
   在水溶性铑-膦配合物催化材料的应用方面,开发了利用炼油厂尾气提浓的稀乙烯制丙醛的清洁生产技术,对我国石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得到国家“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支持,完成了年产700吨丙醛的中试,并通过了由新疆科技厅主持的技术鉴定。建成了以乙烯为原料年产1.2万吨丙醛/丙醇的工业生产装置,该装置已成功运行2年。利用我们开发的水溶性铑-膦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合成醛的清洁生产技术,年产3万吨丁醇和年产2万吨戊醛工业生产装置正在设计建设之中。在新型水溶性催化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在烯烃氢甲酰化反应制备醛和精细化学品的应用方面,正在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清洁化技术。
人才培养
曾主讲化学专业、材料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
主讲有机化学专业(硕士)学位课程《有机金属络合催化》
主讲有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课程《不对称催化合成》。
四川省精品课程《大学化学实验》,负责人;
四川省精品课程《有机化学》,主研人员;
国家精品课程《绿色化学》,主研人员;
指导培养了50余名硕士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
代表性成果 (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
参编著作
1. 《绿色石化技术的科学与工程基础》,闵恩泽,李成岳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北京,2001年5月;
2. 《有机化学基础》,蓝仲薇,李瑛,陈华,肖友发编著,海洋出版社,北京,2004年8月第一版;2008年8月第二版;
3. 《不对称有机反应》,李月明,范清华,陈新兹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5年1月;
4. 《石油炼制和基本有机化学品合成的绿色化学》,何鸣元(院(院士),闵恩泽(院士)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北京,2005年10月;
5. 《有机化学实验》,王玉良,陈华,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9年8月;
6. 《大学化学实验》,蒲雪梅,陈华,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0年8月;
7. 《均相催化原理及应用》,李贤均,陈华,付海燕,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8月。
授权专利
1. 三(间-磺酸盐苯基)膦的制备方法,陈华,李贤均等,中国专利,  ZL 96 1 20055.3 (1999)
2. 二[三(间-磺酸盐苯基)膦]一氯一羰基铑的制备方法,李贤均,陈华等,中国专利,  ZL 96 1 20056.1 (1999)
3. 三[三(间-磺酸盐苯基)膦]羰基氢化铑的制备方法,李贤均,陈华等,中国专利 ZL 96 1 20649.7 (1999)
4. 一种醛的制备方法,陈华,黎耀忠等,中国专利,  ZL 99 106168.3 (2002)
5. 一种醛的制备方法,李贤均,陈华等,中国专利,  ZL 99 106169.1 (2003)
6. 一种乙烯制丙醛的方法,李贤均,陈华等,中国专利,ZL 02113273.9 (2005)
7. 一种烯烃氢甲酰化制备醛的方法,李贤均,陈华,李瑞祥等,中国专利,ZL 200810045977.X(2010)
8. 一种低碳烯烃氢甲酰化制备醛的方法,李贤均,李瑞祥,陈华,袁茂林等,中国专利,ZL 200910058201.6(2011)
鉴定成果
1. 《重催干气中乙烯制丙醛的清洁生产技术中试》,新疆科技厅主持鉴定,2004年;
2. 《水溶性铑-膦配合物催化丁烯-1氢甲酰化的研究》,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开发中心主持鉴定,2002年;
3. 《水溶性铑膦络合物催化乙烯氢甲酰化合成丙醛的研究》,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技术开发中心主持鉴定,2000年;
获奖
1. 《利用炼油尾气中乙烯制丙醛清洁生产技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排名第四
2. 《绿色石化技术的科学与工程基础》,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
3. 1999届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
4. 2000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四;
5. 2004届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奖;
6. 2002年四川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
7. 2004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有机化学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研究(教材),排名第二;
8. 2005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一等奖;
代表性论文
1. Zeng, Y.; Zhang, C.; Yin, C.; Sun, M.; Fu, H.*; Zheng, X.; Yuan, M.; Li, R.; Chen, H. *, Direct C-H Functionalization of Pyridine via a Transient Activator Strategy: Synthesis of 2,6-Diarylpyridines. Organic Letters 2017, 19 (8), 1970-1973.
2. Huang, J.; Wang, W.; He, H.-Y.; Jian, L.; Fu, H.-Y. *; Zheng, X.-L.; Chen, H.; Li, R.-X.*, An Approach to the Synthesis of 1-Propenylnaphthols and 3-Arylnaphtho[2,1-b]furans.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7, 82 (5), 2523-2534.
3. Liu, H.; Han, W.; Li, C.; Ma, Z.; Li, R.; Zheng, X.; Fu, H. *; Chen, H. *, Practical Synthesis of Phenanthridinones by Palladium-Catalyzed One-Pot C-C and C-N Coupling Reaction: Extending the Substrate Scope too-Chlorobenzamides.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6, 2016 (2), 389-393.
4. Ma, Z.; Liu, H.; Zhang, C.; Zheng, X.; Yuan, M.; Fu, H. *; Li, R.; Chen, H. *, One-Pot Synthesis of Symmetrical 2,6-DiarylpyridinesviaPalladium/Copper-Catalyzed Sequential Decarboxylative and Direct C?H Arylation. Advanced Synthesis & Catalysis 2015, 357 (6), 1143-1148.
5. Ge, Y.; Cheng, Y.; Fu, H. *; Zheng, X.; Li, R.; Chen, H. *; Li, X., Suzuki-Miyaura cross-coupling reaction catalyzed by a highly stable Pd(P-Phos)Cl-2 complex at room temperature under air.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3, 34 (9), 1667-1673.
6. Fu, H.; Chen, H.; Doucet, H., Palladium-catalyzed selective decarboxylative coupling reaction versus direct C?H arylation for arylation of heteroaromatics.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2013, 27 (10), 595-600.
7. Pi, X.; Zhou, Y.; Zhou, L.; Yuan, M.; Li, R.; Fu, H. *; Chen, H.*, Dicyclopentadiene Hydroformylation in an Aqueous/Organic Two Phase System in the Presence of a Cationic Surfactant.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1, 32 (4), 566-571.
8. 9.   X. Yang, H. Liang, H. Fu, X. Zheng, M. Yuan, R. Li and H. Chen,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2016, 30, 335-340.
10. Q. Wu, F. Zhou, X. Shu, L. Jian, B. Xu, X. Zheng, M. Yuan, H. Fu, R. Li and H. Chen, RSC Adv. 2016, 6, 107305-107309.
11. H. Liu, W. Han, C. Li, Z. Ma, R. Li, X. Zheng, H. Fu and H. Chen, European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2016, 2016, 389-393.
12. W. Han, S. Qin, X. Shu, Q. Wu, B. Xu, R. Li, X. Zheng and H. Chen, RSC Adv. 2016, 6, 53012-53016.
13. L. Zhang, C. Li, X. Zheng, H. Fu, H. Chen and R. Li, Catalysis Letters 2014, 144, 1074-1079.
14. C. Li, L. Zhang, C. Zheng, X. Zheng, H. Fu, H. Chen and R. Li, Tetrahedron-Asymmetry 2014, 25, 821-824.
15. C. Li, L. Zhang, H. Liu, X. Zheng, H. Fu, H. Chen and R. Li,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14, 54, 27-30.
16. C.-y. Zheng, M. Mo, H.-r. Liang, X.-l. Zheng, H.-y. Fu, M.-l. Yuan, R.-x. Li and H. Chen,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2013, 27, 474-478.
17. Y. Zhang, H.-Y. Fu, R.-X. Li, H. Chen and X.-J. Li, Chinese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2013, 29, 577-582.
18. Y. Ge, Y. Cheng, H. Fu, X. Zheng, R. Li, H. Chen and X. Li,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3, 34, 1667-1673.
19. H. Fu, H. Chen and H. Doucet, Applied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2013, 27, 595-600.
20. L.-L. Wu, Y.-C. Ge, T. He, L. Zhang, X.-L. Fu, H.-Y. Fu, H. Chen and R.-X. Li, Synthesis-Stuttgart 2012, 44, 1577-1583.
21. M. Mo, T. Yi, C.-Y. Zheng, M.-L. Yuan, H.-Y. Fu, R.-X. Li and H. Chen, Catalysis Letters 2012, 142, 238-242.
22. H. Liang, L. Zhang, X. Zheng, H. Fu, M. Yuan, R. Li and H.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2, 33, 977-981.
23. C. Li, L. Zhang, Y. Du, X.-L. Zheng, H.-Y. Fu, H. Chen and R.-X. Li,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12, 28, 5-8.
24. L. Zhang, C. Li, H. Fu, M. Yuan, R. Li and H. Chen,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1, 32, 299-302.
相关链接详见:http://www.028xhy.cn/chuangxinzh ... A-55C5-8F927358E3AB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3 02:12 , Processed in 0.148128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