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35|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

  [复制链接]

94

主题

122

帖子

16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0-4-17 16: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机太阳能电池因其成本低、质量轻、可大面积印刷、柔性等优点,展示出重要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迅速,实验室器件效率不断刷新。这主要归功于新型活性层材料的设计合成,特别是基于A-D-A (受体-给体-受体)结构的活性层材料,其吸收光谱和能级等性能可以有效调控,极大推动了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根据相关理论,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活性层材料的设计依然起到关键作用。现有活性层材料,多数分子其截止吸收大约在900 nm左右,对900 nm以上近红外区的太阳光吸收利用不足,导致其电流密度受限,进而影响其器件效率。因此,设计具有窄带隙的近红外光区的分子,对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短路电流密度和器件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南开大学陈永胜教授团队基于受体中间核IDTT,通过向其并噻吩单元中间引入吡喃环的策略,设计合成了基于引达省并二噻吩吡喃的近红外光区有机受体分子IDTO2HT-2F。吡喃环的引入提高了分子中间核的给电子能力,使分子的最高占有轨道能级(HOMO)显著提升,带隙变窄,吸收光谱发生红移,其截止吸收波长达到956 nm,有利于其对太阳光的充分利用,提高短路电流密度。最终, 以IDTO2HT-2F为受体材料、PM6为给体材料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获得了10.85%的能量转化效率并具有高达20.61 mA cm−2的短路电流密度。该工作提供了一种拓宽分子吸收光谱范围,提高短路电流密度的有效方法,相信基于这种设计思路,通过进一步的分子设计与器件优化,可以获得更高效率的有机太阳能电池。
上述工作已发表在《高分子学报》2020年第2期(DOI: 10.11777/j.issn1000-3304.2019.19131),并作为期刊封面介绍,第一作者是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柯鑫,通讯作者为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陈永胜教授。研究工作获得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津市科委和南开大学的大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8 13:44 , Processed in 0.082133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