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丛龙庆课题组研究发现“光子刹车”效应

[复制链接]

75

主题

75

帖子

9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20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丛龙庆与合作者采用超材料构造的谐振腔,利用太赫兹光泵探测技术成功演示了“光子刹车”效应,同时在皮秒尺度观察到刹车过程中光子简并模式的剥离、线性频率转化等现象,相关成果以“Temporal loss boundary engineered photonic cavity”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如果把谐振腔内弛豫振荡的光子比作驰骋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刹车必不可少。类似刹车的基本原理,通过向激发的光学谐振腔内注入损耗,改变腔内非稳态光子弛豫的阻尼,从而减小其弛豫时间而迅速“停稳”,则可以实现“光子刹车”,而这一时间尺度往往在皮秒甚至飞秒量级。
多数光学过程中都希望尽量避免损耗,但如果能精确控制损耗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类似给汽车增加可控摩擦实现减速,我们也可以给非稳态光子腔注入损耗,操控光子弛豫时间,实现对光子的“刹车”。不同之处在于,操控光子的时机转瞬即逝,往往在皮秒甚至飞秒量级。利用飞秒激光脉冲向半导体腔内注入光生载流子的方式,我们能通过精确控制载流子的注入时机和强度而实现像驾驶汽车一样操控光子。
        以具有两个本征模式的谐振腔为例(图1a-1c),在激发光脉冲(probe pulse)耦合进谐振腔之后,这两个模式被激发并以各自的弛豫寿命(品质因数,Q)和频率向外辐射。在谐振模式辐射期间(非稳态),如果我们选择适当的时机向腔内注入浓度可控的载流子(图1c虚线),就可以控制谐振腔的瞬态损耗,即可实现对腔内激发光子的动力学调控并观察瞬态损耗耦合到谐振腔所引发的有趣现象。
        从频域光谱可以清晰的观察这两个模式的光谱属性和调制过程(图1d-1f)。图1d中红线展示了向非稳态谐振腔内注入瞬态载流子引发的两个光谱调制现象:1.模式的异步调制,只有TE模式得到调制,TM模式并无影响;2.被调制光谱附近产生了“涟漪”。第一个光谱现象可通过连续调制瞬态载流子注入时间详细研究,直接观察二者的异步调制过程(图1f,区别于图1d蓝线和1e中常见的同步调制过程),并且定量地判定两个模式之间的异步调制时间差是由二者Q值差异决定。第二个光谱特征则是由于瞬态损耗的注入破坏了本征TE模式的洛伦兹线型并耦合进新的频率分量导致。
图1.a-c从时域光谱理解瞬态损耗注入;d-f从频域光谱理解瞬态损耗导致的非稳态模式异步调制。
        这两个典型光谱特征都通过太赫兹光泵探测(THz OPTP)实验在皮秒时间尺度内得以验证,并且利用瞬态双极化模型从物理上理解该非稳态过程且从数值上再现了所有的实验光谱特征(图2b-d)。利用超快瞬态损耗注入的方式具备在不影响其他模式属性的前提下将两个简并的模式从时域剥离的能力,这种模式区分方式是其他任何手段无法达到的。两个耦合模式的分离阈值由系统的“过阻尼”和“欠阻尼”振荡切换过程定量描述(图2a)。另外,在载流子的注入过程中除了对折射率虚部的瞬态调制之外,对其实部也伴随着相应的瞬态调制;而对非稳态谐振腔实部的瞬态调制过程类比于突然改变振动琴弦的长度,必然改变腔内光子的频率,从而伴随着辐射光子频率的转换。这个频率转换过程是线性的,或将为太赫兹频率转换提供新的可行思路。
图2.a 瞬态损耗注入引起的相位谱调制和传输参量的极坐标图;b-d 利用瞬态双极化模型结合实验光谱重现实验现象。
        “光子刹车”效应用于时域模式剥离的方法结合超表面可实现超快波束扫描器件,助力激光雷达、太赫兹通信应用;线性频率转换机制在太赫兹波段尤为重要,有望绕开非线性参量过程对强场光源的依赖,应用于线性太赫兹频率转换;非稳态的超快调控过程有望为量子压缩态产生提供可行思路。
         丛龙庆为本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南科大为论文第一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青年人才计划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7014-z


        文章来源:南方科技大学
        丛龙庆,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2011年和2014年于天津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7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自2017年4月至2019年7月,在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员工作;自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自2020年9月至2021年3月在上海科技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研究员工作。于2021年3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担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副教授。丛龙庆副教授目前已经发表论文40余篇,总引用超过3300次,h-index为30,其中JCR一区36篇,三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担任超过30余种国际知名期刊的审稿人,并担任期刊Frontiers in Physics的客座副编辑、期刊Electronics的主题编辑;博士学位论文获得新加坡材料研究学会的年度最佳博士学位论文金奖;2019年国家特聘青年专家。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5-5 16:35 , Processed in 0.091554 second(s), 4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