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唐少春

[复制链接]

122

主题

122

帖子

13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5:1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少春南京大学教授。200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获材料学专业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2008年11月成为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讲师,2011年晋升为副教授。主要从事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防腐涂层材料的工程应用、固废回收再利用技术及节能减排设备的开发等。


唐少春        教授        
办公室地址:        科技馆324室
Email: tangsc@nju.edu.cn

研究方向:
[1]碳基纳米功能复合材料及器件
[2]超级电容材料及柔性器件(可穿戴电源)
[3]多金属纳米催化及界面效应
[4]微波加热技术及应用(材料制备、资源再利用、工业节能)

开设课程:
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热学》本科生专业实验课《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研究生专业必修课《电子显微术》(部分课程)

个人简介: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2项)、江苏省工业支撑项目和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等科研项目。作为学术骨干参加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等。迄今已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SCI学术论文77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SCI论文45篇,被邀撰写中英文专著各2章。截止目前,研究工作已被SCI论文引用超过1000篇次(单篇引用超过100的SCI论文5篇),H-index因子为17;1篇SCI论文被国际学术期刊评为“年度优秀论文”。已申请专利30多项,其中14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授权。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B类)和江苏省企业博士聚集计划和扬州市“绿扬金凤”等人才培养计划等。荣获了2015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1)、2015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2)、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2)、2011年、201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3年江苏省专利优秀奖以及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此外,在人才培养方面,荣获了2016年度南京大学创新育人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指导本科生毕设40余人。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其中6项被评为优秀。


主要研究兴趣:
[1] 能源材料与器件 [2] 纳米多金属界面与组分协同效应 [3] 防腐涂层材料的工程应用
[4] 固废再利用节能技术及设备的开发


获省部级奖励:
(1)2015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项目名称:微波超声波高效协同技术及环保节能设备的开发与应用。
(2)2015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2完成人),项目名称:基于选择性吸收和能量转换效应的微波制备技术开发与应用。
(3)第十七届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2),专利号:ZL201320424003.9。
(4)2010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金属表面高性能纳米防护涂层技术及其产业化。
(5)2011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动力锂离子电池纳米复合隔膜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6)201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名称:新型纳米结构涂层在不锈钢中的应用及其产业化。
(7)2016年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
(8)2013年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B类)培养对象
(9)2014年入选江苏省企业博士人才聚集计划
(10)Excellent Article Award,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Elsevier, 2013.


科研成果
近三年(2014-2016)发表的代表性SCI论文:
[1]Shaochun Tang, Baogang Zhu, Xiling Shi, Juan Wu, Xiangkang Meng,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aenm.201601985R1, In press (2016).
[2]Jian Zhu, Shaochun Tang*, Juan Wu, Xiling Shi, Baogang Zhu, Xiangkang Meng,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1601234 (2016).
[3]Baogang Zhu, Shaochun Tang*, Sascha Vongehr, Hao Xie, Jian Zhu, Xiangkang Meng,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52, 2624-2627 (2016).
[4]Baogang Zhu, Shaochun Tang*, Sascha Vongehr, Hao Xie, Xiangkang Meng,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8, 4762-4770 (2016).
[5]Yongguang Wang, Shaochun Tang*, Sascha Vongehr, Junaid Ali Syed, Xiangyu Wang, Xiangkang Meng, Scientific Reports, 6, 12883 (2016).
[6]Tianyu Li, Sascha Vongehr, Shaochun Tang*, Yuming Dai, Xiao Huang, Xiangkang Meng, Scientific Reports 6, 37092 (2016).
[7]Hao Xie, Shaochun Tang*, Dongdong Li, Sascha Vongehr, Xiangkang Meng, ChemSusChem, 9, 1-9 (2016).
[8]Junaid Ali Syed, Shaochun Tang*, Xiangkang Meng,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83, 177-190 (2016).
[9]Jun Ma, Shaochun Tang, Junaid Ali Syed, Xiangkang Meng, RSC Advances, 6, 82995–83002 (2016).
[10]Yongguang Wang, Xiangyu Wang, Bo Sun,Shaochun Tang*, Xiangkang Me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32, 41-47 (2016).
[11]Hao Xie, Shaochun Tang*, Jian Zhu, Sascha Vongehr, Xiangkang Me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3, 18505-18513 (2015).
[12]Jian Zhu, Shaochun Tang*, Sascha Vongehr, Hao Xie, Xiangkang Meng, Nanotechnology, 26, 374001 (2015)
[13]Yongguang Wang, Xiangyu Wang, Shaochun Tang*, Sascha Vongehr, Junaid Ali Syed, Xiangkang Meng, RSC Advances, 5, 62670-62677 (2015)
[14]Xiangyu Wang, Pinghui Zhang, Sascha Vongehr, Shaochun Tang*, Yongguang Wang, Xiangkang Meng, RSC Advances, 5, 45194-45200 (2015).
[15]Nanting Li, Shaochun Tang*, Xiangkang Meng,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31, 30-36 (2015).
[16]Junaid Ali Syed, Hongbin Lu, Shaochun Tang*, Xiangkang Meng,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325, 160-169 (2015).
[17]Junaid Ali Syed, Shaochun Tang*, Hongbin Lu, Xiangkang Meng,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476, 48-56 (2015).
[18]Junaid Ali Syed, Shaochun Tang*, Hongbin Lu, Xiangkang Meng, Ind. Eng. Chem. Res. 54, 2950-2959 (2015).
[19]Min Sun, Sascha Vongehr, Shaochun Tang, Lan Chen, Yongguang Wang, Xiangkang Meng*, Materials Letters, 141, 165-167 (2015).
[20]Shaochun Tang, Sascha Vongehr, Yongguang Wang, Juan Cui, Xiangyu Wang, Xiangkang Meng,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 3648-3660 (2014).
[21]Shaochun Tang, Sascha Vongehr, Xiangyu Wang, Yongguang Wang, Xiangkang Meng, RSC Advances, 4, 13729-13732 (2014).
[22]Jian Zhu, Shaochun Tang*, Hao Xie, Yuming Dai, Xiangkang Meng,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6, 17637-17646 (2014).
[23]Hao Xie, Shaochun Tang*, Zilun Gong, Sascha Vongehr, Fei Fang, Min Li, Xiangkang Meng, RSC Advances, 4, 61753-61758 (2014).
[24]Yuming Dai, Shaochun Tang*, Sascha Vongehr, Xiangkang Meng,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2, 692-698 (2014).
[25]Yuming Dai, Shaochun Tang, Z.X. Ba, S.S. Zhu, Q. Wang, C. Wang, Xiangkang Meng,Materials Letters, 117, 104-107 (2014).
[26]Yuming Dai,Shaochun Tang, J.Q. Peng, H.Y. Chen, Z.X. Ba, Yujia Ma, Xiangkang Meng,Materials Letters, 130, 107–110 (2014).
[27]Nanting Li,Shaochun Tang, Yi Pan, Xiangkang Meng,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49, 119-125 (2014).
[28]Nanting Li,Shaochun Tang, Yuming Dai, Xiangkang Meng,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49, 2802-2809 (2014).
[29]Nanting Li,Shaochun Tang, Xiangkang Meng,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30(11), 1071-1077 (2014).
[30]Yuming Dai,Shaochun Tang, Xiaoyu Wang,Xiang Huang,Chao Zhu,Zusheng Hang, Xiangkang Meng,Chemistry Letters, 43, 122-124 (2014).


专利:
授权专利情况:
[1]唐少春,孟祥康,李楠庭,王勇光,王翔宇。一种控制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授权号:ZL201410145171.3,授权公告日:2016年8月8日;
[2]唐少春,孟祥康,李楠庭,高文华,双金属/碳层状复合球的一步微波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1210298558.3,授权公告日:2016年8月11日;
[3]唐少春,李谷骏,赵伟博,施巍啸,林烈雄,孟祥康。碳包裹多面体银纳米粒子及其可控自组装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13101903222,授权公告日:2016年11月05日;
[4]唐少春,李天煜,等。一种用于果蔬清洗的超声辅助紫外线、臭氧组合装置,授权号:ZL201520886501.4,授权公告日:2016年9月10日;
[5]唐少春,孟祥康,郑洲。银纳米粒子填充微孔碳球、其制备方法及其作为催化剂的应用,授权号:ZL201010255943.0,授权公告日:2013年04月24日;
[6]唐少春,孟祥康,风洒沙,王勇光,任华。单分散球形多孔钯纳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1210013757.5,授权公告日:2013年07月10日;
[7]唐少春,孟祥康,苏英杰,陈兰,王阳,郑洲。一种珊瑚状β-氢氧化钴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1110253871.0,授权公告日:2013年09月04日;
[8]孟祥康,唐少春,朱少鹏,陈延峰。大面积均匀分布的铜八面体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0710190291.5;
[9]孟祥康,唐少春,朱少鹏,陆海鸣,李平云,赵晨林,陈延峰。一步合成并组装铜纳米颗粒的方法,授权号:ZL200710191014.6;
[10]孟祥康,唐少春,唐月峰,何伟业,黄建国,丁道宁,陈延峰,刘治国。纳米银包覆二氧化硅的金属介电复合颗粒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0610161202.X;
[11]孟祥康,唐少春,陈延峰。负载型花状银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方法,授权号:ZL200810124408.4;
[12]高文华,唐少春,等。一种柜式超声波微波紫外光线组合反应系统,授权号:ZL201320424003.9;
[13]高文华,唐少春,等。多用途微波高温烧结炉,授权号:ZL201320424004.3;
[14]孟祥康,陆洪彬,胡勇,顾敏豪,唐少春。一种高性能金属防护纳米涂层的制备方法,授权号:ZL200910024505.0,授权公告日:2012年8月16日;
[15]孟祥康,黄建峰,陆洪彬,顾敏豪,陈兰,唐少春。一种高效催化活性纳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200910183351.X,授权公告日:2011年08月17日.
  
申请/公开的专利:
[16]唐少春,谢浩,孟祥康,一种新型碱式碳酸钴-掺氮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5105891257;
[17]唐少春,谢浩,孟祥康。三维网状掺氮石墨烯复合氢氧化钴六方纳米片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5105891539;
[18]唐少春,朱健,王勇光、孟祥康。一种SnO2-MnO2-Fe3O4三元复合电容材料的制备方法,申请号:2015105891238;
[19]唐少春,朱保刚,谢浩。泡沫镍担载钴酸亚铁亚微米管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510589098.3;
[20]唐少春,朱保刚,等。泡沫镍担载多孔FeCo2S4微米管阵列的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610877850.9;
[21]唐少春,吴娟,等。硫化钴镍纳米管交织构成的正六边形微米片电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610877848.1;
[22]唐少春,史曦伶,等。泡沫铜担载氧化铜纳米片的高电容柔性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610877849.6;
[23]唐少春,王勇光,王翔宇,崔娟,孟祥康。铜纳米粒子均匀掺杂亚微米碳球复合材料及其一步合成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申请号201410145522.0,公开号CN201410145522;
[24]唐少春,孟祥康,李楠庭,高文华。一种高催化活性铂/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快速微波合成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申请号:201310063974.X;
[25]唐少春,孟祥康,王勇光,高文华,纳米晶镍线尺寸精确调控的大规模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公开号CN201210298515;
[26]唐少春,孟祥康,等。同轴电缆结构Ag/C纳米互连线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公开号CN201210166406;
[27]唐少春,朱健,王勇光,王翔宇,谢浩,孟祥康。微波加热快速规模化制备五边形截面银纳米线的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申请号: 201410151159.3,公开号CN201410151159
[28]唐少春,朱健,王勇光,王翔宇,孟祥康。球形多孔Fe3O4-MnO2超级电容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申请号: 201410537741.3
[29]唐少春,朱健,孟祥康。一种SnO2-MnO2-Fe3O4三元复合电容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申请号: 201510589123.8
[30]唐少春,谢浩,孟祥康。三维网状掺氮石墨烯复合氢氧化钴六方纳米片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申请号:201510589153.9
[31]唐少春,谢浩,孟祥康。一种新型碱式碳酸钴-掺氮石墨烯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申请号:201510589125.7
[32]唐少春,朱保刚,孟祥康。泡沫镍担载钴酸铁亚微米管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人:南京大学,申请号:201510589098.3。


专著:
[1]Computer assisted microscopy image analysis for high throughput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3D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in nanotechnology, Microscopy: advance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2014, 618-625, FORMATEX Microscopy Series No6, VOL. 2
[2]Chapter 291 in MICROSCOPY: SCIENCE,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AND EDUCATION Vol#4, An educationally-oriented publication on Microscopy and related technologies (Microscopy Analysis by visual Comparison with simulated Images), p. 1565-1571, publisher: Formatex Research Center, Dec. 2010.
[3]现代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金属颗粒膜的电化学制备及其性能表征),98-103 页,科学出版社. 29.5 万字,2012年
[4]参与撰写《先进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一书中第5章“超声电化学技术”,约2.2万字,2013年底正式出版。


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情况:
培养学生获得的荣誉: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4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1名(其中4名已毕业)。
朱健,三星奖学金(2014年)
朱健,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
谢浩,优秀研究生(2014年,2015年)
朱健,优秀研究生(2015年)
朱保刚,优秀研究生(2015年)
张平会,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一等奖(2015年)
朱健,南京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2016年)
朱保刚,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6年)
谢浩,南京大学优秀硕士研究生(2016年)
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项,其中6项(2013年1项,2014年1项,2015年2项,2016年2项)被评为优秀。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主题

115

帖子

16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66
沙发
发表于 2023-7-26 17:01:37 | 只看该作者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首届江苏专利奖的决定》(苏政发〔2023〕47号),公布了首届江苏省专利奖获奖名单。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唐少春教授作为第一发明人的1项国家发明专利“碳包裹多面体银纳米粒子及其可控自组装的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1310190322.2)”获评首届江苏专利优秀奖。该专利的发明人还包括我院孟祥康教授,以及我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李谷骏、赵伟博、施巍啸、林烈雄。
       江苏专利奖由江苏省人民政府设立,是江苏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重要举措,对于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益运用具有重要意义。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是江苏省知识产权领域影响最大的政府奖项。经过多轮评审答辩,全省共评选出专利金奖9项、银奖20项、优秀奖48项。南京大学在首届江苏专利奖评选中获奖3项,其中银奖1项,优秀奖2项。
       该专利提出了一种纳米尺度下控制金属各向异性生长、表面精准碳包裹及同步可控自组装的方法,有效解决了高活性纳米金属普遍存在的制备条件苛刻、步骤繁琐、极易团聚不均一等共性技术难题,突破了小尺寸金属裸露晶面、形貌、边长、包覆厚度精确调控及同步自组装的技术瓶颈,实现了对纳米金属复合材料突破性的改进;当作为催化剂、改性增强剂等应用时,解决了高活性纳米金属多面体长时间稳定分散的问题。该专利技术步骤简单、可控性强、易操作、成本低,在其实施及应用推广过程中形成了12项紧密相关的授权发明专利,带动了国内高科技企业在电池隔膜改性、防腐涂层、催化降解有机染料等领域的技术升级,对纳米技术的发展、金属纳米粒子器件化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专利奖的获得,将有效推动南京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运用。对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强有组织科研,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重要作用。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立足自身学科优势,瞄准现代工学前沿,面向国家对材料、信息、健康和能源等领域的重大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落实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服务社会发展。此次获评首届江苏专利奖,是对现代工学院科技创新、专利成果的认可,也是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的肯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26 19:41 , Processed in 0.093210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