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黄婉霞、施奇武团队在太赫兹生物成像技术领域取得成果

[复制链接]

20

主题

28

帖子

3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2-10 09:10:4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婉霞教授、施奇武副教授团队在生物技术领域顶级期刊《Trends in biotechnology》上发表前瞻性综述文章“THz medical imaging: from in vitro to in vivo”。材料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严芷瑶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朱礼国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施奇武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论文通讯单位。
太赫兹生物成像技术发展趋势图
        太赫兹波是指频率在0.1 THz~10 THz(1 THz=1012 Hz),波长介于30 μm~3000 μm 范围的电磁波。太赫兹波具有非电离性,且大量生物分子在该波段具有指纹特性,因此在生物成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太赫兹成像被认为是现有医学成像方法的良好补充,国内外在该领域已开展大量探索工作,研究对象从最初的脱水组织到新鲜切片组织,再发展到活体的浅表组织。目前该手段用于临床应用的主要瓶颈之一是水对太赫兹波强烈吸收导致的活体成像对比度降低。为进一步提高太赫兹活体成像的对比度,包括施奇武副教授所在团队在内的多个课题组提出了太赫兹成像纳米造影剂概念,证实可以通过功能纳米粒子有效提高生物活体太赫兹成像的对比度。文章系统总结了现有太赫兹成像造影剂机理、材料体系,并梳理了面向生物活体成像的太赫兹便携式、高精度成像等系统的发展现状。该综述工作阐述了太赫兹生物成像技术发展趋势,特别是为其在未来活体、临床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路线。
         黄婉霞、施奇武团队长期从事材料与太赫兹波交互作用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已经发展了多种可有效提高太赫兹成像对比度的纳米材料,有望促进太赫兹波在生物活体成像和诊断方面的应用。相关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AF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cell.com/trends/biotechnology/fulltext/S0167-7799(21)00295-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
        黄婉霞,女,教授/博导,民进四川省委委员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民进四川大学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人大代表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青联委员,四川省“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协八大代表,四川省科青联常务理事,攀钢(集团)公司技术专家,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专家,成都市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及热处理分会理事。
         施奇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材料学博士(2013年)、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后(2015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9年7月-2020年7月)。四川大学双百人才,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获得者(2012年度)。主要从事材料与太赫兹波交互作用的多学科交叉领域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四川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资助项目等多项。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等刊物发表一作/通讯SCI收录论文四十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29 13:51 , Processed in 0.087862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