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4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胡志远

[复制链接]

115

主题

136

帖子

18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9-13 09:38: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姓    名:胡志远        
性    别:男
职    务:无        
职    称:研究员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一条11号
邮政编码:100190        
电子邮件:huzy@nanoctr.cn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百人计划”研究员,北京蛋白质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美国FDA医疗器械审评专家(Immunology Device Committee)。1995年从上海复旦大学遗传系毕业后师从贺福初院士,发表国内第一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曾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留学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获得生物化学博士。2005年起到西雅图的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奠基人美国四院院士李·胡德(Leroy Hood)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2006年被聘为该研究所研究科学家。主要从事蛋白质组学新技术的开发和疾病分子标记物群的发现和验证,发现14个肝脏损伤的血清蛋白标记物。2010年底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11年获得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择优支持。研究领域为纳米技术在转化医学上的应用,重点探索纳米科学和分子组学的交叉前沿。近年来关注纳米生物效应的分子机制研究;微流控芯片用于高通量固相微量多肽合成,制备微流控和微阵列多肽芯片用于疾病分子标记物的筛选和检测。胡志远已在《PNAS》、《Mol. Cell. Proteomics》、《J. Clin. Invest.》等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多篇,论文被同行他引2000余次。
  2)大学开始受教育经历
  1990.9-1995.5              复旦大学遗传学本科;
  2000.4-2005.4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
  2005.4-2006.4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2006.4-2007.4              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
  3)研究工作经历
  1995.6-1999.12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2005.4-2006.4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2006.4-2007.4              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后;
  2007.4-2010.12             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科学家;
  2009.5-至今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10.12-至今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导、中科院“百人计划”。
  学术任职:
  2010.10-2014.10           美国FDA免疫学仪器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1.11-2014.10           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2012.02-2015.01           广州华南生物芯片研究中心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
胡志远课题组:http://www.nanoctr.cn/huzhiyuan/ktzjj/
研究领域:
纳米转化医学
代表论著:
1.Hu Z*, Lausted C*, Yoo H, Yan X, Brightman A, Chen J, Wang W, Bu X, Hood L. Quantitative Liver-Specific Protein Fingerprint in Blood: A Signature for Hepatotoxicity. Theranostics. 2014; 4(2), 215-228
2.Wang W, Wei Z, Zhang D, Ma H, Wang Z, Bu X, Li M, Geng L, Lausted C, Hood L, Fang Q, Wang H, Hu Z*. Rapid Screening of Peptide Probes through In Situ Single-Bead Sequencing Microarray. Anal Chem. 2014; 86(23):11854-9
3.Wei Z, Li X, Zhao D, Yan H, Hu Z*, Liang Z, Li Z. Flow-through cell electroporation microchip integrating dielectrophoretic viable cell sorting. Anal Chem. 2014; 86(20):10215-22.
4.Wang W, Li M, Wei Z, Wang Z, Bu X, Lai W, Yang S, Gong H, Zheng H, Liu Y, Li Q, Fang Q, Hu Z*. Bimodal Imprint Chips for Peptide Screening: Integration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by MS and affinity analyses by SPRi. Anal. Chem. 2014; 86(8):3703-7
5.Zheng H, Wang W, Li X, Wang Z, Hood L, Lausted C, Hu Z*. An automated Teflon microfluidic peptide synthesizer. Lab Chip. 2013,13, 3347-3350
6.Hu Z, Cha SH, van Haasteren G, Wang J and Lane MD. Effect of centrally-administered C75, a FAS inhibitor, on ghrelin secretion and its downstream effects. PNAS. (2005); 102(11): 3972-7
7.Dowell P, Hu Z, Lane MD. Monitoring energy balance: metabolites of fatty acid synthesis as hypothalamic sensors. (invite review) Annu. Rev. Biochem. (2005): 74: 515-534
8.Hu Z, Cha SH, Chohnan S, Lane MD. Hypothalamic malonyl-CoA as a mediator of feeding behavior. PNAS. (2003); 100(22): 12624-9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国际合作项目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35

帖子

3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7
沙发
发表于 2018-10-11 09:23:41 | 只看该作者
2018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乳腺癌精准诊疗的循环肿瘤细胞单细胞分析芯片研究
批准号        31870992        学科分类        ( C100601 )
负责人        胡志远        职称                单位名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资助金额        59万元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起止年月        2019年01月01日 至 2022年12月3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28

帖子

3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30
板凳
发表于 2018-12-18 13:05:11 | 只看该作者
胡志远AM综述:多肽靶向探针用于分子成像和诊断
胡志远等人重点介绍了一系列用于不同生物标记物的新型肽分子探针。这些探针具有亲合力性强、特异性强、穿透力强、清除速度快等特点,能够提供靶向识别的作用。这些敏感性多肽与成像分子偶联或形成纳米粒子后,可实现快速特异性的检测,非常适用于靶向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体内分子成像应用。

Wang W Z and Hu Z Y. Targeting Peptide-Based Probes for Molecular Imaging and Diagnosis[J]. Advanced Materials, 2018.
DOI: 10.1002/adma.201804827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ma.2018048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6 16:55 , Processed in 0.135988 second(s), 3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