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张杰鹏JACS: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柔性框架吸附分离CO

[复制链接]

88

主题

106

帖子

14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8:44: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CO的分离和纯化对工业和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主要依赖于化学吸附/吸收,但强化学结合导致脱附困难,其中的开放金属位点(Open Metal Site, OMS)也容易吸附其他非目标分子,从而对空气/氧气和水表现出较低的稳定性。
图1:(a) OMS具有空缺配位点;(b) qOMS的配位点被隐藏
       考虑到能耗、选择性和稳定性等问题来自于OMS暴露的配位点,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张杰鹏教授课题组提出了准开放金属位点(quasi-Open Metal Site, qOMS)概念(图1)。和OMS相比,qOMS可以利用选择性的结构转变识别目标分子并屏蔽非目标分子(Nat. Mater. 2024, 23, 116)。为证明qOMS概念,作者选择[Cu(detz)] (MAF-2, Hdetz = 3,5-diethyl-1,2,4-triazole)同系物作为多孔材料,通过改变配体侧基尺寸控制框架柔性,实现了开孔型(S形)等温线突变阈值压力的按需调控。X射线衍射证明MAF-2同系物中的Cu(I)在吸附CO前后分别采用三角形和四面体配位构型。在混合物吸附分离过程中,结构转变阈值压力较大的材料均表现出正常的CO泄露现象。但是,当阀值压力降低至0.01-0.02 bar时,CO泄露现象消失,可以通过一次吸附操作获得大量纯度为9N的产物(即CO浓度1 ppb)。该结果说明即使是典型的晶体到晶体(周期性)结构转变也存在少量非周期性。
        MAF-2Fa是由部分氟代三氮唑配体构成的MAF-2同系物,表现出典型的周期性、开孔型CO化学吸附和泄露行为。考虑到MAF-2Fa成分简单,容易合成,还具有超高的疏水性和稳定性,该课题组继续深入研究该体系的合成与组装,并获得了一例超分子异构体MAF-2Fb。该材料也具有qOMS和CO化学吸附行为,但结构转变表现出很高的非周期性特征。虽然MAF-2Fb在分离高浓度CO混合物时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性能,但在低CO浓度条件下分离纯化效果远高于其他吸附剂。而且,通过串联周期性柔性的MAF-2Fa和非周期性柔性的MAF-2Fb,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获得远高于单独MAF-2Fa或MAF-2Fb的分离性能。该工作还发现高湿度下H2O诱导的共吸附能够提高分离纯化性能,打破了共吸附不利于吸附分离的传统观念。例如,对1:99 CO/H2混合物,82%湿度下的CO和H2的纯化量可分别提升18%和13%。
该论文直观展现了多孔材料结构和柔性行为的多样性以及周期性和非周期性柔性行为对吸附分离的优势和劣势,还发现了共吸附行为的潜在优势,为发展新型多孔材料和吸附分离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指导。
       相关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上,我院博士研究生王超和博士后张学文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张杰鹏教授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探索奖和陈小明院士的大力支持。
       论文信息:Chao Wang, Xue-Wen Zhang, Xiao-Xian Chen, Wei-Xiong Zhang, Jie-Peng Zhang,* Isomeric Porous Cu(I) Triazolate Frameworks Showing Periodic and Aperiodic Flexibility for Efficient CO Separation, DOI: 10.1021/jacs.4c01539.
        网页链接: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4c01539?ref=PDF
        文章来源:中山大学
       张杰鹏(ZHANG, Jie-Peng),2000年在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2005年在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2007年在日本京都大学任JSPS博士后;2007年回中山大学工作,任副教授;2011年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配位聚合物多孔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功能研究,2010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1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15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年获政府特殊津贴,2014-2017连续4年入选Web of Science全球高被引学者名录,曾任Cryst. Growth Des.专题编辑(2016-2017),现任Sci. Bull.副主编(2018-2022)。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28 14:52 , Processed in 0.199173 second(s), 4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