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谢心澄院士课题组及合作者在反对称磁电耦合相关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复制链接]

58

主题

87

帖子

14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6 09:28: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百多年前,人们发现在特殊体系做电磁测量时,电场能够产生磁化的同时磁场能产生电极化,这种现象被称为磁电耦合。2008年,斯坦福大学祁晓亮等人提出了拓扑磁电耦合,相应体系中可观测到半整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Physical review B 78, 195424,2008)。随后,在具有磁电耦合的拓扑体系中,发现了许多新奇效应,例如负磁阻效应、手征磁效应、磁光效应等。
        磁电耦合可以通过P=αB,M=αE来描述,其中P是电极化强度,B是磁场,M是磁化强度,E是电场,α是磁电耦合系数。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到极化电流jp与束缚电流jb:
jp=∂tP=(∂tα)B+α(∂tB)
jb= ∇× M = (∇× α) ⋅E + α( ∇× E )
以及总的电流响应:
j = jp+ jb = ( ∂t α )B + (∇× α) ⋅E
       其中有两项由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t B=-∇× E相互抵消,剩下的第一项被称为动力学轴子响应(Nature Physics 6, 284, 2010),而第二项便是拓扑磁电耦合体系中半整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的来源。
       最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博士后王茂原,在合作导师谢心澄院士的指导下,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系刘海文教授合作,深入研究了新型反对称磁电耦合,相应体系能够实现由含时变化磁场驱动产生同方向电流响应jβ = 2β∂t B。具体来说,相比之前提到的对称的磁电耦合α,反对称磁电耦合β的反对称性体现在:
P =(α + β)B
M =(α – β)E
        即在电场产生磁化与磁场产生电极化的相应系数互为相反数。同时,反对称磁电耦合β依赖于电磁场频率ω,一般写作β(ω)。有了反对称磁电耦合β(ω)之后,代入之前电流响应,可以得到
j = jp+jb = ∂t [ α + β(ω) ]B + { ∇× [ α - β(ω) ] } ⋅E + 2β(ω)∂t B
        这里便产生了含时变化磁场驱动产生同方向电流响应jβ = 2β(ω)∂t B。
反对称磁电耦合的示意图
         图中包括(1) 极化电流jp= ∂t P,P为磁电耦合诱导的电极化强度;(2)法拉第定律∂t B="-∇× E;(3)磁电耦合诱导的磁化强度M;(4)束缚电流jb= ∇× M。考虑新型反对称磁电耦合后,时变磁场会诱导出动态磁电流δj=2βξ(ω)∂t B,βξ(ω)=[ ξ(ω)- ξ’(ω)]/2。
         对称的磁电耦合α与反对称的磁电耦合β(ω)的物理来源有所不同。对称的磁电耦合α体现了磁电耦合中电场E与磁场B的对易性,而反对称的磁电耦合β(ω)则是体现了电场E与磁场B的反对易性,而这来源于量子力学中的推迟响应(retarded response),可以用Kubo公式进行描述。根据对称性分析研究,具有反对称磁电耦合的体系需要破缺时间反演、空间反演以及镜面反演对称性。因此,团队挑选了反铁磁体系Mn2Bi2Te5作为候选材料,研究了自旋轨道耦合强度以及电磁场频率ω对反对称磁电耦合大小的影响,并简单设计了实验观测方案。
          2022年6月1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新型含时反对称磁电耦合》(“New Type of Anticommutative Dynamical Magnetoelectric Response”)为题在线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王茂原为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刘海文和谢心澄为共同作者。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的大力支持。
         文章来源:北京大学
       谢心澄,男,1959年2月生。1982年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毕业,同年通过Cuspea选拔考试赴美深造。1988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博士学位。1988年至1991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马里兰大学做博士后。1991年至2004年在美国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任助教授、副教授、教授。2004年任校董事会讲座教授。2000年受聘为中科院国际量子结构中心成员,2001年获得中科院海外知名学者,200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海外类资助,2005年应聘为中科院物理所首席研究员、凝聚态理论与材料计算研究室主任。2010年任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量子材料科学中心主任,2011年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共发表SCI文章120多篇,包括三十余篇PRL文章。现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主持一项中科院方向性项目,一项基金委重点项目,长期以来得到美国NSF和DOE的连续支持。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员(APS Fellow)。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26 19:19 , Processed in 0.110570 second(s), 4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