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周明

查看数: 2670 | 评论数: 3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17-9-9 09:37

正文摘要:

周明,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传感、生物芯片及纳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纳米生物传感分析(Nanobiosensin ...

回复

wenzi 发表于 2019-10-30 09:00:40
碳基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高的电化学稳定性、高导电性以及机械强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使其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电化学方面。但制备碳基纳米材料通常需要相对复杂的过程、相对昂贵的仪器和化学试剂,这些因素可能阻碍碳基纳米材料的大规模试剂应用。由于生物质相对廉价、大量存在、快速再生、容易获得和环境友好,我校化学学院周明教授课题以生物质为原料组制备了不同种碳基纳米材料,并用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和电化学能源器件的构筑。
      周明课题组利用废弃的豆渣制备了类似石墨烯结构的氮掺杂介孔碳纳米片,构筑了基于氮掺杂介孔碳纳米片的电化学抗坏血酸传感器,并成功用于医用抗坏血酸注射液、商业化饮料和商品化果汁中抗坏血酸的检测。而后,他们以苹果为原料制备了碳纳米棒组装的分等级介孔-大孔碳气凝胶,构筑了基于该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双氧水传感器,成功用于人体尿液、商品化牛奶和商品化啤酒中双氧水的检测。相关工作发表在分析化学领域国际专业学术期刊Talanta, 2019, 200: 300-306;Analytica Chimica Acta, 2019, 1047: 36-44等。相关工作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分析化学领域国际知名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2019, 91: 27-43发表综述,评价课题组发表的系列工作:“Zhou实验室一直在探索以几种不同种生物质为起始材料创造碳基传感器。柚子皮、海带、菇茑皮和苹果被分别转化为碳纳米球、介孔碳、碳纳米片和碳纳米棒。对于双氧水的检测,这些材料修饰的玻碳电极均展现出比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改善的催化活性、更高的灵敏度和更宽的线性”。此外,他们以不同生物质为原料制备了多种碳基纳米材,利用生物质衍生碳基纳米材料构筑了多种便携式、可穿戴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实现了人体体液中酒精、葡萄糖和乳酸代谢动力学的研究,相关工作待发表。
      开发低成本、可持续、高效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是能源相关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挑战。周明教授课题组发展了一种绿色、低成本制备Zn单原子催化剂的方法。他们利用生物量苹果为碳源、鸡蛋清为氮源和氯化锌为锌源和造孔剂,制备了Zn单原子负载的氮掺杂具有分等级结构的多孔碳。实验结果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均表明,这种通过Zn-N4形成的、由生物质衍生的非贵金属电化学催化剂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氧还原和二氧化碳还原性能。同时,周明教授课题组以不同生物质衍生的碳基纳米材料为电极基底制备了多种生物燃料电池,不同生物燃料电池可利用人体体液(如:血液、汗液、尿液、泪液和唾液)、商品化饮料(如:可口可乐、鲜橙多、水趣多、白酒、烧酒、葡萄酒、啤酒)和天然果汁(如:西瓜汁、桃汁、橙汁)为燃料发电。相关工作待发表。

lengsousou 发表于 2019-1-30 16:55:58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激发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近日,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吉林省财政厅、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开展了2018年吉林省青年科技奖评选工作,共有1个团队、33名个人获奖。我院周明教授荣获2018年吉林省青年科技奖
吉林省青年科技奖是吉林省科协为主体实施的人才奖项,旨在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青年科学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自上世纪80年代末设立以来,已评选表彰了十五届,共有4个创新团队、超过35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获奖。该奖项的设立,使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许多获奖者成为两院院士和国内、省内各学科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还有一些获奖者走上了领导岗位。为我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吉林省科研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hongxiang 发表于 2018-12-11 14:17:58
报告题目:基于生物质衍生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燃料电池
报告人简介:周明
  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青年人才入选者、2017英国皇家化学会“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中国科学:化学》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在电化学传感器及能源器件领域开展科学研究。2011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第三世界院士董绍俊研究员。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分别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至今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总引超过4300次,他引3000余次,H-index为31,4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选为ESI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位于化学领域前1%;2篇论文被英国皇家化学会亮点介绍。
报告时间:2018年11月19日星期一下午2:30
报告地点:化学院新楼323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6 13:42 , Processed in 0.134262 second(s), 3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