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材料资讯] 王立平课题组:新型绿色缓蚀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复制链接]

70

主题

83

帖子

105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8 16:00: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缓蚀剂技术凭借高效、成本低且操作简单等优点,已成为防腐蚀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绿色”缓蚀剂作为腐蚀防护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缓蚀剂的深层次构效关系极为复杂,其防腐性能取决于金属、腐蚀介质、缓蚀剂的分子结构、溶解性、温度等诸多因素,使得研发具有应用前景且水溶性良好的高效环境友好型缓蚀剂极具挑战性。特别是缓蚀剂的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之间具体的构效关系到底如何,多年来一直是缓蚀剂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图1 中性以及质子化状态下的BTA和BBTA分子在Cu(111)表面的稳定吸附构型
图2 LP在Fe(110)表面的稳定吸附构型以及其分子中杂原子与Fe基底之间的径向分布函数
图3 LP单分子膜对金属基底的防护效果图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员团队通过引入第一性原理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有效预测了有机缓蚀剂分子的吸附位点和吸附强度,并对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轨迹进行解析,进而成功指导新型缓蚀剂的分子设计,研发出了碳量子点、生物大分子DNA、洛沙坦钾、四唑衍生物等一系列新型高效绿色缓蚀剂。相关成果作为系列研究,相继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06 (2021) 126863,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52 (2020) 63–71,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305 (2020) 112789,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98 (2020) 111975, Corrosion Science 161 (2019) 108193,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492 (2019) 228–238。
  研究首次发现S原子的桥接、N原子的掺杂分别使得BBTA、碳量子点在金属表面具有多重锚定吸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了其缓蚀性能。进一步通过Fukui指数推断LP分子中的潜在活性吸附位点,研究了LP分子中咪唑环、四唑环、Cl原子等与Fe基底的径向分布距离,从而探究成键模式,证明其物理/化学作用协同的吸附模式可以有效阻止腐蚀性离子的渗透。总之,系列工作阐明的分子/原子尺度的缓蚀机制可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理解缓蚀剂的构效关系,为设计和制备优异的新型高效绿色缓蚀剂提供了有力指导。
  上述研究工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中科院海洋新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强玉杰)
       文章来源:宁波材料所
       王立平 研究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2年于宁夏大学获学士学位;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2008年10月-2009年4月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皇家学会访问学者;2012年3月-9月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高级研究学者。2010年-2015年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历任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5年9月进入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4年获得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项目和2014年“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3 00:59 , Processed in 0.114782 second(s), 4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