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题组]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齐利民

[复制链接]

42

主题

56

帖子

6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21 08:33:4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齐利民,1969 年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0、1993、1998 年分别在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2000 年在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 年回北京大学任教。主要从事胶体与界面化学、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能源材料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迄今已在 Sci. Adv.、J. Am. Chem.Soc.、Angew. Chem. In. Ed.、Adv. 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学术期刊上发表 SCI 论文 160余篇,累计被引用 12,000 余次(其中 44 篇论文均被引用 100 次以上),H 因子为 63。2000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 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3 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04 年获第九届霍英东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2006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2012 年获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指导教师,2014 年至今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现为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纳米材料与器件分会理事,ACS Appl.Nano Mater.杂志副主编,《科学通报》杂志编委。

齐利民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专业: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胶体与界面化学
          纳米材料与仿生材料化学
电话:010-62751722
传真:010-62751708
电子信箱:liminqi@pku.edu.cn
学术简历:
1990、1993、1998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1998.9-2000.8,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博士后
2000.8-2004.8,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
2004.8至今,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获奖情况:
200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003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4年获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
2006年获北京市“五四”奖章
2012年获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指导教师
学术兼职:
2018至今,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副主编
2014-2017,Science Bulletin副主编
2007至今,《中国化学》编委
2005至今,《科学通报》编委
2005至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顾问编委
2011-2017,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顾问编委
主讲课程:物理化学(B)、胶体化学
研究领域和兴趣:
利用胶体化学方法和仿生合成原理来实现无机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多级有序组装,探索具有特定大小、形貌与构造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简单有效、环境友好的合成途径, 并拓展其在能源存储与转换、光电器件、仿生材料等领域的应用。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胶体化学法合成形貌可控的无机微纳结构
2.胶体纳米粒子的可控组装与基于胶体晶体的纳米材料制备
3.无机微纳材料在能源转换与存储领域中的应用
4.生物矿化机理研究与仿生材料合成                    
Au nanoarrows        Nanoporous TiO2 mesocrystals        Li4Ti5O12 nanosheet arrays        Perovskite nanonets
代表性论文:
1.        Qian Wang, Zongpeng Wang, Zhe Li, Junyan Xiao, Hangyong Shan, Zheyu Fang, Limin Qi,* “Controlled growth and shape-directed self-assembly of gold nanoarrows”, Sci. Adv. 2017, 3, e1701183.
2.        Wenhui Wang, Yurong Ma, Limin Qi,* “High-performance photodetectors based on organometal halide perovskite nanonets”, Adv. Funct. Mater. 2017, 27, 1603653.
3.        Shuai Chen, Yuelong Xin, Yiyang Zhou, Yurong Ma, Henghui Zhou,* Limin Qi,* “Self-supported Li4Ti5O12nanosheet arrays for lithium ion batteries with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and ultralong cycle life”, Energy Environ. Sci. 2014, 7, 1924. (cover)
4.        Jinguang Cai, Jianfeng Ye, Suyue Chen, Xiaowei Zhao, Dayong Zhang, Shuai Chen, Yurong Ma, Song Jin,* Limin Qi,* “Self-cleaning, broadband and quasi-omnidirectional antireflective structures based on mesocrystalline rutile TiO2 nanorod arrays”, Energy Environ. Sci. 2012, 5, 7575.
5.        Xiaozhou Ye, Limin Qi,* “Two-dimensionally patterned nanostructures based on monolayer colloidal crystals: Controllable fabrication, assembly, and applications”, Nano Today 2011, 6, 608.
6.        Jianfeng Ye, Wen Liu, Jinguang Cai, Shuai Chen, Xiaowei Zhao, Henghui Zhou, Limin Qi,* “Nanoporous anatase TiO2 mesocrystals: additive-free synthesis, remarkable crystalline-phase stability, and improved lithium insertion behavior”, J. Am. Chem. Soc. 2011, 133, 933.
7.        Taiji Zhang, Yurong Ma,* Kai Chen, Martin Kunz, Nobumichi Tamura, Ming Qiang, Jun Xu, Limin Qi,* “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 pteropod shell consisting of interlocked helical aragonite nanofibers”,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10361.
8.        Xiaowei Zhao, Wenzui Jin, Jinguang Cai, Jianfeng Ye, Zhenhu Li, Yurong Ma, Jinglin Xie, Limin Qi,* “Shape- and size-controlled synthesis of uniform anatase TiO2 nanocuboids enclosed by active {100} and {001} facets”, Adv. Funct. Mater. 2011, 21, 3554.
9.        Limin Qi, “Colloidal chemical approaches to inorganic micro- and nanostructures with controlled morphologies and patterns”, Coord. Chem. Rev. 2010, 254, 1054.
10.        Teng Huang, Qiang Zhao, Junyan Xiao, Limin Qi,* “Controllable self-assembly of PbS nanostars into ordered structures: close-packed arrays and patterned arrays”, ACS Nano 2010, 4, 4707.
更多论文
欢迎对本研究领域感兴趣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加入胶体与材料化学课题组(Album & News)!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发布的文章仅用于材料专业知识和市场资讯的交流与分享,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任何个人或组织若对文章版权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存有疑义,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1

帖子

25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5
沙发
发表于 2019-5-14 09:14:02 | 只看该作者
纳米阵列和纳米组装体的构筑与应用
报告人:齐利民 教授 北京大学
时间:2019 年 5 月 17 日上午 9:30(周五)
地点:同济大学化学馆 120


纳米阵列和纳米组装体的构筑与应用
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构造基元的结构与性质以及这些初级结构基元如何进一步构造成为大尺度宏观材料,由纳米结构基元有序排列或组装而成的纳米结构阵列及纳米粒子组装体因其独特性质或优异性能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报告将着重介绍本课题组近年来在以下三方面的研究进展:(1)氧化物低维纳米结构阵列的溶液相可控生长与性能研究;(2)基于单层胶体晶体模板法的纳米碗阵列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3)非球形纳米粒子的可控组装与性能研究。我们对所制备的纳米阵列及纳米组装体在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光电化学分解水、光电探测器、光子晶体传感器、SERS 检测、等离激元超材料、响应性可重构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主题

152

帖子

1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80
板凳
发表于 2019-11-23 09:41:07 | 只看该作者
2019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单层胶体晶体模板构建可用于太阳能转换的异质结构微纳米阵列
批准号        21972004       
项目负责人        齐利民       
依托单位        北京大学
资助金额        66.00万元       
项目类别        面上项目       
研究期限        2020 年 01 月 01 日 至2023 年 12 月 31 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主题

341

帖子

50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04
地板
发表于 2021-9-12 17:54:33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齐利民教授课题组曾报道具有新颖凹凸结构的金纳米箭头(GNAs)的可控合成及其形貌诱导的超晶体组装,这种独特形貌的纳米粒子有望作为含有丰富拓扑结构信息的纳米组装基元实现具有多种组装模式的程序化组装。有鉴于此,他们提出了一种利用纳米粒子拓扑形貌诱导的表面位点选择性吸附来引导纳米粒子程序化组装的新策略,并以GNAs这一具有独特凹凸结构的纳米组装基元来证明了该策略的实际可行性。
        GNAs表面的不同位置具有不同的局域表面曲率,表面曲率越高,初始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越易于被带有巯基的有机分子取代。因此,通过简单调节溶液中的硫醇分子浓度即可诱导其在GNAs的顶点、棱、面及侧翼等不同部位的位点发生选择性吸附。该程序化组装策略可包含两种方式(图1):在二硫醇一步诱导组装中,二硫醇作为连接分子(linker)直接引导GNAs的组装;而在硫醇-二硫醇两步诱导组装中,首先利用单硫醇分子吸附来实现表面特定位点的保护,之后再利用二硫醇作为连接分子来引导GNAs的组装。
        本研究揭示了纳米粒子的拓扑形貌如何影响其表面位点选择性功能化,并进一步影响纳米粒子的自组装行为,从而为纳米粒子的程序化组装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通过引入简单的小分子配体就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多种复杂的纳米粒子组装模式,表明位点选择性吸附与粒子形貌匹配的协同作用在纳米粒子程序化自组装中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这里所建立的程序化组装策略有望为各种功能性组装体和纳米器件的构筑提供一条通用的自组装途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29 12:39 , Processed in 0.092838 second(s), 3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