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学者] 南京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分析化学刘震

  [复制链接]

80

主题

97

帖子

143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4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0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管生成在早期发育和伤口愈合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作为癌症的特征标志之一,血管生成广泛存在于肿瘤中,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因此,抗血管生成疗法已发展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策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重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在大多数癌症中过度表达。VEGF-VEGFR2信号通路已成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关键靶点。然而,传统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存在着副作用严重、稳定性差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抗血管生成策略。
图1. VEGF表位印迹纳米粒子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示意图
       鉴于此,我院刘震教授团队在前期分子印迹技术(Sci. Bull.2022, 67, 278-287)和分子印迹癌症治疗应用(Angew. Chem. Int. Ed.2019, 58, 10621-10625; Angew.Chem.int. Ed.2021, 60, 2663-2667; ACS Nano, 2021, 15, 11, 18214-18225; Small2022, 18, 2201671; Chem. Sci.2022, 13, 10897-10903; Angew. Chem. Int. Ed.2023, 62, e202301202; ACS Nano2023, 17, 11, 10152-10163)等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新型抗血管生成纳米药物(anti-VEGF nanoMIP)用于癌症治疗。该VEGF靶向纳米药物以VEGF的N端表位作为印迹模板制备,能够高亲和力地靶向两种促血管生成亚型(VEGF165和VEGF121),阻断VEGF-VEGFR2信号通路,实现“一石二鸟”的抗血管生成作用。经静脉给药后,anti-VEGF nanoMIP能够有效积累在肿瘤部位,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VEGF,通过空间位阻阻断VEGF与VEGFR2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断下游信号通路,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原理见图1)。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抗血管生成策略,不依赖其他的抗血管生成药物。此外,该策略可以拓展到其他细胞因子靶点,为基于MIP的“无药化”纳米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崭新范例。
       相关成果以“Molecularly Imprinted Nanomedicine for Anti-angiogenic Cancer Therapy via Block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ignaling”为题,近期在线发表在Nano Lett.杂志上,我院刘震教授为本文的通讯作者,已毕业硕士生赵梦幻和2020级直博生官佩鑫为文章的共同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834003)、南京大学卓越计划(ZYJH004)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200325)的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lett.3c025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版权声明|一起进步网 ( 京ICP备14007691号-1

GMT+8, 2024-6-14 05:37 , Processed in 0.082546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