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逯乐慧 [打印本页]

作者: diu    时间: 2017-9-29 09:27
标题: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逯乐慧
逯乐慧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房间号:无机分析楼311室
电话:0431-85262418
传真:0431-85262406
E-mail:lehuilu@ciac.jl.cn
教育和工作经历
2009.11-至今,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主任
2007-至今, 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5-2007,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博士后
2003-2005, 德国汉堡大学,洪堡奖学金
2003,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博士学位
2000,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硕士学位
1997, 山东聊城大学,物理化学学士学位
学术兼职
2010-至今, 《分析化学》, 编辑委员会委员
2010-至今, 中国化学会第28届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
2011-至今, 纳米科学技术分会纳米环境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荣誉
2008, 日本化学会杰出青年科学家讲座奖
2009, 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
2009, 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
201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研究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973、中科院百人计划
国际合作
Prof. Alexander Eychmuller, TU Dresden, Germany
Prof. Ozaki Yukihiro, Kwansei-Gakuin University, Japan
研究方向
多功能纳米传感体系构建及应用
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
新型电极材料
代表性研究成果介绍
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谱学相关纳米传感材料的构筑与性能研究,强调基于谱学技术的纳米传感材料优化、调控及相关基础科学问题,推动新材料体系在纳米传感体系中的实际应用。
主要代表性论文
1.2007年独立开展工作以来共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研究论文21篇, 其中包括影响因子大于7.0论文8篇(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Biomatrials)。
2.发表的21篇论文近五年被他人引用290多次,其中引用30次以上的5篇。相关工作被Nature Nanotechnology,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hina, NPG Asia Materials, Nano Werd, Chemistry Word等作为研究亮点进行了报道和评述。
1. Y. L. Liu, K. L. Ai, J. H. Liu, Q. H. Yuan, Y. Y. He, L. H. Lu* “A High-performance Ytterbium-based Nanoparticulate Contrast Agent for In Vivo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Angew. Chem. Int. Ed., In Press. (通讯联系人; 影响因子: 12.730)
2. C. H. Zong, K. L. Ai, G. Zhang, H. W. Li, L. H. Lu*, “Dual-emission Fluorescent Silica Nanoparticle-based Probe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Cu2+”. Anal. Chem., 2011, 83, 3126-3132.(通讯联系人;影响因子: 5.874)
3. K. L. AiⅠ, Y. L. LiuⅠ, J. H. Liu, Q. H. Yuan, Y. Y. He, L. H. Lu* “Large-Scale Synthesis of Bi2S3 Nanodots as a Contrast Agent for In Vivo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Imaging” Adv. Mater., 2011, 23, 4886-4891. (通讯联系人;影响因子: 10.857; Ⅰ:共同第一作者)
4. Y. L. Liu, K. L. Ai, Q. H. Yuan, L. H. Lu*, “Fluorescence-Enhanced Gadolinium-Doped Zinc Oxide Quantum Dots fo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Fluorescence Imaging”. Biomaterials, 2011, 32, 1185-1192.(通讯联系人;影响因子: 7.882)
5.Y. L. Liu, K. L. Ai, X. L. Cheng, L. H. Huo, L. H. Lu*, “Gold Nanocluster-Based Fluorescent Sensor for Highly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Detection of Cyanide in Water”. Adv. Funct. Mater., 2010, 20, 951-956.(通讯联系人;影响因子: 8.486)
6.K. L. Ai, Y. L. Liu, and L. H. Lu*, “Hydrogen-Bonding Recognition-Induced Color Change of Gold Nanoparticles for Visual Detection of Melamine in Raw Milk and Infant Formula”. J. Am. Chem. Soc., 2009, 131(27), 9496-9497. (通讯联系人;影响因子: 9.019)
7.K. L. Ai, B. H. Zhang, and L. H. Lu*, “Europium-Based Fluorescence Nanoparticle Sensor for Rapid and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an Anthrax Biomarker”. Angew. Chem. Int. Ed., 2009, 48(2), 304-308. (通讯联系人; 影响因子: 12.730)
8. B. H. Zhang, H. S. Wang, L. H. Lu*, K. L. Ai, G. Zhang, and X. L. Cheng, “Large-Area Silver-Coated Silicon Nanowire Arrays for Molecular Sensing Using 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Adv. Funct. Mater., 2008, 18, 2348-2355.(通讯联系人;影响因子: 8.486)
9. L. H. Lu, and A. Eychmüller*, “Ordered Macroporous Bimetallic Nanostructures: Desig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s”. Acc. Chem. Res., 2008, 41(2), 244-253. (第一单位;影响因子: 21.840)
研究组人员概况
艾可龙 (助理研究员):
200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现主要从事多功能纳米材料的设计及生物和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
姜春环 (实习研究员):
200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技术系获学士士学位,2011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获硕士学位后应聘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基于电化学技术的纳米传感体系设计及应用研究。
博士后2人
宋薇:吉林大学
李宏伟:吉林大学
在读研究生10人,其中博士生7人,硕士生3人
张国(D4),曹林园(D4),孙红梅(D3),刘晓娟(D3),刘艳岚(D2),宗成华(D2),何文辉(D1),阮长平(M2),陈艳(M2),沈梦霞(M1)



作者: shiziwo    时间: 2018-7-30 09:35
7月17日讲座:可降解的有机纳米成像探针,逯乐慧研究员
报告题目:可降解的有机纳米成像探针
报告人:逯乐慧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应化所)
报告时间:7月17日(周二)08:30
报告地点:华东理工大学实验三楼 102
报告人介绍:
逯乐慧研究员,1997年获聊城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00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03-2005年:德国汉堡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洪堡学者,2005-2007年: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员,2007年4月至今: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电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百人计划。
研究领域:
多功能化纳米材料的设计及其在生物检测和医学方面的应用;基于生物模板的纳米材料设计和生物检测的应用;光谱成像技术的应用。






欢迎光临 (http://115.28.128.6/) Powered by Discuz! X3.2